学风,乃大学精神之魂,是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的具体体现,是高等院校的气质之本,立校之基。我校作为“抗非精神”、“南山精神”的发源地,学风建设一直是我校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建校五十多年来一直有着优良的学风。多年来我校始终将学风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制订了系列学风建设工作制度,强调制度落实、责任到位,使该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有效地遏制了学术不端等不良学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根据教育部科技司《关于上网公布学风建设“三落实”、“三公开”有关材料的通知》(科教司【2014】89号)和教育厅《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科技司关于上网公布学风建设“三落实”、“三公开”有关材料的通知》(粤科教办函【2014】15号)的要求,现将我校2013年开展学风建设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广医人荣誉感,引导师生把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内化为自觉行动。
广州医科大学是“南山品格”、“抗非精神”等时代先进精神的发源地,广医人具有强烈的荣誉感和凝聚力,我校十分重视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无论教职员工还是学生对广医“厚德修身、博学致远”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加之钟南山院士的榜样作用,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强化我校学风教育活动,推动在我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氛围,广医人踏实做事、认真做学问,不投机、不急于求成,从思想根源上杜绝学术腐败。
首先做好学风建设宣传工作,通过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橱窗板报等校内媒体,开辟学风建设专栏,定期开展科研诚信教育。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引导广大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恪守学术规范,树立高校教师良好职业形象。另外2013年我校在全校开展了“科研诚信”教育活动,配合广东省开展防止学术腐败专项治理活动,下发了我国近年来科研经费使用违法案例学习文件,逐步形成了“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学术氛围。
其次将学风建设内容纳入学生的“第一堂课”和教师岗前培训中来,从源头树立全校师生的良好的学风习惯。学校贯彻“三个纳入”即把学风建设及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教师岗前培训范畴;纳入职称职务晋升及岗位聘用;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学校还不断创新,将学风与学术道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形成特色课程,要求教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特别是钟南山院士每年都会为“南山学院”学生进行内科学“第一堂课”的授课,钟院士从自身经历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体会,深受师生们的欢迎。
二、强调责任落实,保证制度到位,建立统一的学术准则、道德守则和行为规范。
借助我校大学更名成功之际,积极实施科教兴校战略,加强学风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学校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激励创新、竞争向上、客观公正、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将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贯穿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把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纳入到学校建设发展全局,切实抓好制度的顶层设计工作。另外在全校各二级学院实行学风建设责任制。建立了学风建设校、院两级责任制,将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学院班子考核,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学院将科研诚信纳入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并建立科研诚信档案。通过逐级管理,使学风建设落到实处。
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为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校先后出台了《广州医学院科研学术行为规范管理办法》(广医发[2007]178号)、《广州医学院库存现金及备用金管理试行办法》、《广州医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广州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广州医科大学党委常委会公开加强作风建设十项承诺》、《广州医科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广州医科大学教学督导组工作实施办法》、《广州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奖励实施细则》、《广州医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广州医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等一系列关于学风与学术的规章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学术准则、道德守则和行为规范。学校在推荐申报科技奖励项目实行了网上公示制度。在研究生论文开题前要求进行查新,论文提交后要进行查旧和查重,有效避免了学术失范行为。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管理到位,建立健全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长效机制。
学校成立了独立于行政管理部门之外的学术委员会和学风委员会。委员会不受行政力量干扰,对学校的学风事务进行管理、监督。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学术委员会也在学生毕业证授予、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以及各类科研项目申报、鉴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术委员下设学术道德工作小组,对学校有关学术道德问题进行调查、咨询和指导。另外学校成立还成立了由学校校长为主任,党委副书记、校长助理为副主任,各职能部门书记为委员的学风建设委员会作为学校学风建设的指导机构和咨询机构,负责全校学风建设工作。明确对学术不端行为严惩不贷的查处力度。学校接受全校师生举报和投诉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环境,维护学术尊严,实现学风建设机构、学术规范制度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三落实、三公开,推进我校学风建设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完善学术评价,保证导向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
一方面我校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学校大力营造潜心研究、宽松和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整治学术不正之风,引导教师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抵制投机取巧、粗制溢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风气和行为,把优良学风内化为自觉行动。2012以来,我校进一步增加了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成果知识产权方面、成果推广运用方面、专家遴选推荐、论文发表等方面,全校师生共同监督,确保了各项科研工作都公平、公正,公开。另一方面我校创新人员管理制度,对人员进行“分而治之”。对高校党政管理人员、专职教学人员的评价,健全以创新质量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实效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评价方式。从制度上防止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混淆和交换,减少学术腐败机会。并将学风建设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因素在教师岗位聘任、年度考核时有所体现。加强教学督导,对在教学科研中严重失职造成不良影响的、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有失教师身份并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和后果的,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并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岗位和提高评聘等级。
五、需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学风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学风建设又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做到持之以恒,常年抓、抓常年,常抓不懈。我校在下一步工作中,将继续强抓科研诚信及学风建设工作,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教育和制度上。
1. 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建设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建立教师科研诚信档案,完善学术惩戒制度,在全校师生中加强科学精神和学术规范教育,提升广大教师的自律意识。
2. 进一步完善各项相关的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学术道德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体系。
3. 进一步加强宣传及宣讲力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宣传品学俱佳的学术大师和专家学者的先进事迹,并在校内选树一批严谨治学、成果突出中青年教师典型,形成优良学风。
4. 进一步加强行政督导及群众监督,强化科研规范管理,完善学风建设的监督检查机制。